works
前言
在個展之前….
創作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直接會發生的事情,
我知道自己擁有什麼能力,
我理解自己操作材料的可能性,
我知道什麼結果可以作為一個呈現,
我似乎很熟悉我自己,
知道自己在什麼狀況下會有想法(靈感)的出現。
我似乎也對自己的狀態很敏感,
知道什麼時候累了、什麼時候是對的,或是不好的。
一個熟悉的工作空間,
一段恰當的音樂,
一杯咖啡,
內心的平靜或是激昂變會源源不絕的產生。
回顧我創作的歷程,從2017年的光電獸系列開始,
開始從室內的美術館裝置移到了戶外的空間。
從2015年在台北當代美術館的個展「時光現場」談起,
這是一個圍繞在材料的展覽。
這檔展覽有五件作品,分別為:《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(LLAP)》、《動次動次》、《時光》、《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(裝置版本)》、《日光燈聲響演場演出》。
這五件作品全部跟日光燈管有關係,其中《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(LLAP)》、《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(裝置版本)》與雷射有關係。
當中《雷射日光燈聽覺演出(LLAP)》、《動次動次》,這兩件作品的互動技術原理一樣,都是利用光與感光器,只是光的形式不同,感應的距離不同。
在聯展的場域中,作品音量的干擾一直是一個課題,但在我自己的個展中,有機會將這個狀況降到最低,展場中將所有作品都被一個時間軸控制,同一個時間只有一件作品在執行,作品執行前也利用展場燈光的亮起與投影機播放時間的倒數,來引導觀眾在展間內的移動。這個方式不但解決了聲音互相干擾的問題,同時也製造出了演出感,觀眾會一起尋找下一件作品的位置,一起移動,一起圍繞與等待,演出性也因此更強烈了。
2015年-2017年之間,因為有了幾次戶外展出的邀請,使我開始思考戶外空間的創作,想著能不能用單一的材料,透過組合的方式成為一個構造物,以及經過光的控制,能不能創造出新的創作語彙?這些提問產生了一系列作品的出現,更確定了2017年的個展,個展主題即為「光電獸」。
2017年在「就在藝術空間」的展覽共有五件作品:「光電獸#2-天花板」、「光電獸#3-整點釋放」、「LLLP-裝置版」、「人聲造光 現場演出」、「 LLLP live 1.0」。
在這個展出之中,開始使用大量的LED產品。「洗牆燈」是一種戶外建築、廣告招牌在使用的燈具,具有方向性,單價低,很適合大量使用。
「光電獸」的系列作品對於聲與光有不同以往的處理方式。日光燈管的聲音與光來自同一個材料,發聲的原理與燈管亮起的物理現象有關,僅需要使用一個吉他用的pick up,便能將日光燈的電流噪音放大,因此在我的定義裡面,我將日光燈的聲與光視為同一個材料。而「光電獸」的聲光狀態,對觀者的體驗而言也是同一件事,不過這個關係是透過電腦程式賦予的。在電腦程式的定義裡面,我可以讓光反應某一個聲音的狀態,比如音量越大,燈光就越亮;或是讓光去配合一段音樂,比如一段樂句聽起來是一種醞釀的感覺時,我可以撰寫一個對應的燈光狀態配和這樣的聲音,可以放置更多創作的意圖,使作品可以更具戲劇性與表演性。
而光電獸系列作品發展到目前為此,已累積到第24號作品,大多存在於戶外展出,作品因為在藝術節當中展示,觀眾的情緒不同於美術館內的平靜,戶外裝置更需要互動性、表演性與戲劇性。同時,因為需要回應策展主題、環境尺度、活動氣氛,每隻光電獸有不同的狀態與個性。如果創作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的交會,光電獸的視覺是比較理性的部分,尤其裝置從設計、製作到安裝,是一個小型的製造業流程,因為需要多人的參與,也需要清楚的圖面資料,是相對理性的部分。而音樂的製作往往比較發散,可能我沒受過正規的音樂創作學習,所以在音樂的製作上更依靠感覺,而感受性、詩意的部分就會透過音樂被傳達出來。而當聲、光與造型物交會在一起作用時,便是理性與感性交會的現場。
在佈展的過程中,工序對我的作品相當重要,單獨測試燈光時,常常會覺得作品的特殊性還不夠到位,但是當音樂與程式輸入到這些硬體之內,光電獸的靈魂好像就產生了,變得非常立體,有一個很強的個性被創造出來。
繼續閱讀(噪音樂團 創作理念)